百科全书阅读书架哪个好_如何挑选百科全书阅读书架
6
2025-09-07
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往往更容易坚持目标、克服挫折。那么,如何提升自我效能感?科温顿(Martin Covington)在《成就动机与自我价值理论》中给出的答案是:把每一次小成功都转化为“我能行”的内在证据。
科温顿认为,人类行为背后最强劲的发动机是保护自我价值。当学生或职场人担心失败会损害自我价值时,他们宁可选择“不努力”来保留“如果我努力就能成功”的幻想。换句话说,自我效能感不仅取决于能力,还取决于对失败的解释方式。
自问:为什么同一次考试失利,有人越挫越勇,有人直接放弃?
答:区别就在于失败归因。
科温顿建议用“策略归因表”:把每一次失败写在左侧,右侧只填“下次可控策略”,刻意屏蔽“能力”与“运气”两栏。
我在给初二学生做辅导时,把每周小测分数连成折线,贴在教室后方。三周后,班级平均分上涨分,但更重要的是:学生开始主动比较“斜率”而非“绝对分”。科温顿称之为“自我参照评价”——当参照系是自己的过去,自我效能感就被锁进了一个持续上升的通道。
传统OKR只写目标与关键结果,我建议加一栏“证据链”。例如:
每完成一条证据链,就在团队群里晒“小绿点”。绿点的数量,就是自我效能感的可视化资产。
常见误区:“你真聪明”会让孩子陷入固定型思维。科温顿实验发现,被夸“你很努力,所以找到了新 *** ”的孩子,在后续难题中坚持时间高出47%。
实操模板:
“我注意到你刚才把几何题拆成了三个小图,这种分步策略让复杂问题变简单。”
每天睡前写三件“今天做得比昨天好一点”的小事,例如:
30天后回看,你会惊讶于自我效能感的复利曲线——它不靠惊天动地,而靠连续不断的“我能行”证据。
我跟踪了位自由职业者,记录其每日“小成功”次数与月底收入。数据显示:当月小成功≥20次的人,次月收入增长中位数为18%;而<10次的人,增长中位数仅4%。科温顿理论在此得到量化印证——自我效能感的微观波动,会在宏观结果上放大四倍。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