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读书乐讲了什么?
它是一组由南宋诗人翁森创作的劝学诗,共四首,分别写春、夏、秋、冬四季读书的情趣与收获,借自然景物烘托读书之乐,把“苦读”写成“赏读”,至今仍是语文教材里的常客。
---
作者与背景:为什么翁森要写“四时读书乐”
翁森,字秀卿,号一瓢,南宋末年隐居不仕。宋亡后,他拒绝元朝征召,在乡里设帐授徒,用诗歌劝勉弟子珍惜光阴、潜心读书。**“四时读书乐”正是他教学生活的真实写照**: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四时皆可读书,四时皆有可乐。
个人观点:与其说这是一组诗,不如说是一份“教师手记”。翁森把课堂搬到自然里,让学生体会“天地阅览室”的妙处,这种“沉浸式教学”放在今天也不过时。
---
逐句拆解:春、夏、秋、冬各写了什么
### 春
**“山光照槛水绕廊,舞雩归咏春风香。”**
首句写书院环境:青山映槛,曲水流觞,点出“幽”与“雅”。次句用《论语》“风乎舞雩”典故,把读书比作暮春郊游,**春风里不仅有花香,还有书香**。
### 夏
**“修竹压檐桑四围,小斋幽敞明朱曦。”**
盛夏酷热,诗人却挑“修竹”“桑阴”围出的小斋读书,借绿意降温,借蝉声提神。**“明朱曦”三字把太阳写得像一盏灯**,照亮书页,也照亮心境。
### 秋
**“昨夜庭前叶有声,篱豆花开蟋蟀鸣。”**
秋夜读书,听觉先行:落叶、虫唱、豆花暗香。诗人不写“愁”而写“清”,**把秋夜的寂寥转化为专注的静气**,读书声与虫声相和,更显空灵。
### 冬
**“木落水尽千崖枯,迥然吾亦见真吾。”**
冬日万物收敛,天地一白,恰是“见真吾”的契机。**“迥然”二字写出人与书、与天地的对峙与融合**,在枯淡中悟出生命的本真。
---
艺术特色:如何把“劝学”写得如此生动
1. **借景写情,情景交融**:每一首都以季节景物开篇,却以读书之乐收束,景愈美,情愈真。
2. **用典自然,化古为新**:“舞雩”“修竹”“蟋蟀”皆出自经典,却无掉书袋之嫌,反添书卷气。
3. **语言浅近,节奏明快**:七言绝句,朗朗上口,适合儿童吟诵,也适合成人回味。
个人观点:翁森的高明在于“不说教”。他先让你爱上四季,再让你爱上读书,**“乐”是钩子,“读”才是鱼**。
---
如何赏析:三步法快速读懂
### 之一步 抓意象
把诗中景物列成清单:山光、修竹、落叶、千崖……问自己:**这些意象共同营造了怎样的氛围?**答案是“静、幽、清、远”,正是读书所需的“气场”。
### 第二步 找诗眼
每首诗都有一字点睛:春“香”、夏“明”、秋“清”、冬“真”。**抓住诗眼,就抓住了诗人最想传递的情绪**。
### 第三步 联生活
闭上眼想象:你在春日花下背《诗经》,夏夜竹影里读《庄子》,秋灯虫鸣中写笔记,冬雪窗前悟《论语》。**当诗句与生活场景重叠,赏析就完成了**。
---
现代启示:把“四时读书乐”搬进书房
- **春**:在阳台摆一盆薄荷,晨读十分钟,让“春风香”真实可触。
- **夏**:把书桌搬到空调与绿植之间,用自然白噪音代替歌单。
- **秋**:点一支桂花味线香,让嗅觉与听觉一起参与阅读。
- **冬**:关掉顶灯,只留一盏暖色台灯,**在“千崖枯”的对比中体验“真吾”**。
数据补充:2023年《中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在“有自然元素”的环境中阅读,专注时长平均提升27%**,与翁森的实践不谋而合。
---
常见疑问快答
Q:为什么教材只选“春”一首?
A:春诗画面感最强,典故最少,最易入门;但**完整读四首才能体会“循环阅读”的深意**。
Q:孩子背不下来怎么办?
A:先带他体验诗中场景,比如春天去公园闻花香,再回家读诗,**记忆效率可提升40%以上**。
Q:现代人还有必要读这组诗吗?
A:当屏幕把四季切成恒温的“电子季”,**这组诗反而成了重启感官的说明书**。
---
独家视角:把“四时读书乐”做成年度阅读计划
- 春三月:主题“萌芽”,读诗与植物学,每周一篇自然笔记。
- 夏三月:主题“生长”,读科幻与哲学,用夜晚长考“我是谁”。
- 秋三月:主题“收获”,读史与传记,把落叶当书签。
- 冬三月:主题“藏养”,读经典与宗教,在雪夜写一封给明年的信。
**当阅读节奏与自然节奏同频,书就不再是任务,而是四季本身。**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