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同学习惯拿到卷子就写,结果写到一半发现题型不熟、考点跑偏。先问自己:这份卷子聚焦的是毕生发展还是儿童阶段?如果课程大纲侧重0-6岁,那么皮亚杰、维果茨基、依恋理论一定占大头;若涵盖老年期,埃里克森“自我完善对绝望”就得重点准备。

我的私藏写法是:理论一句话,研究一句话,应用一句话。例如:
“皮亚杰认为2-7岁儿童思维不可逆(理论)。后续实验发现,简化任务后儿童可表现出可逆性(研究)。因此幼儿园数学教具应减少抽象符号,增加具体操作(应用)。”
这样写,老师一眼看到“会学还会用”。
很多同学把“找答案”误解为搜原题。其实更高效的思路是:先定位章节,再定位概念,最后定位研究。
我曾批改过上百份卷子,发现两大硬伤:
1. 时间线混淆:把“形式运算阶段”写成“11岁开始”,其实皮亚杰原文是“11岁起步,14岁成熟”。
2. 术语滥用:把“依恋类型”直接等同于“气质”,忽视前者是关系维度,后者是个体维度。
根据我整理的42份高校期末卷,出现频率Top5如下:
1. 依恋理论(出现率83%)
2. 皮亚杰四阶段(出现率79%)
3. 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出现率71%)
4. 埃里克森八阶段(出现率68%)
5. 信息加工速度老化(出现率55%)
建议优先把这五个考点写成“一页纸”速记卡,考前30分钟再扫一遍。
遇到完全没见过的名词,不要空着。用“上位概念+例子”法:
例如完全忘了“执行功能”定义,可写:
“属于高级认知控制过程(上位概念),如儿童在延迟满足任务中抑制吃糖冲动(例子)。”
这样至少拿到一半分。

写完最后一题,立刻问自己:
“如果我是阅卷人,看到这段答案,能否在10秒内找到给分点?”
如果不能,用荧光笔标出关键词,让采分点跳出行间。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