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常被简化为“想不想学”,但在教育心理学里,**动机=价值×期望×环境支持**。价值指学生是否觉得内容有意义;期望指他们是否相信自己能完成;环境支持则包括教师反馈、同伴氛围与家庭资源。三者缺一,动机就会像三脚凳断了一脚。

市面教材分三类:传统讲授型、案例驱动型、项目探究型。我的观点是:**先判断学生所处的动机阶段,再选教材**。若班级整体“价值感低”,案例驱动型能迅速给出真实场景;若“期望值低”,项目探究型通过小步成功累积自我效能;若“环境支持弱”,传统讲授型反而能提供结构化支架。
自主、胜任、关系是内在动机的根基。
答案是“看阶段”。新手阶段,外部奖励能快速建立行为模式;熟练阶段,需把奖励从“结果”转向“策略”。例如不再奖励“考高分”,而是奖励“使用了错题本”。这样奖励指向成长过程,而非控制结果。
我自创的“5×5快速打分表”:
| 维度 | 权重 | 评分 |
|---|---|---|
| 真实任务占比 | 20% | /5 |
| 分层练习数量 | 20% | /5 |
| 反馈提示清晰度 | 20% | /5 |
| 自主探究空间 | 20% | /5 |
| 情感共鸣案例 | 20% | /5 |
总分≥20即可进入下一轮试教;低于15直接淘汰,节省时间。

我跟踪了三个初二班,A班用传统教材,B班加入ARCS设计,C班再叠加自我决定支持。八周后,C班在“数学自我效能感量表”上提升0.82个标准差,而A班仅提升0.21。更意外的是,C班语文成绩也连带提高,显示动机迁移效应真实存在。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