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语录怎么写_表达情感的句子有哪些
5
2025-10-22
如果只能选一个名字,我会把票投给让·皮亚杰。他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通过对自己三个孩子长达数年的自然观察,首次把“认知如何随年龄变化”变成了可验证的科学命题。虽然霍尔、鲍德温等人更早使用“发展”一词,但皮亚杰把哲学式的成长讨论转化为实验与量表,这才是现代学科的起点。
很多人背过“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形式运算”,却忽略了阶段之间的“重构”而非“叠加”才是精髓。
自问:为什么同一年龄的孩子有的能守恒有的不能?
自答:皮亚杰会告诉你,阶段转换取决于神经成熟+物理经验+社会互动三者的耦合,而非单纯岁数。
如果只读皮亚杰,你会以为发展是孩子一个人的“独奏”。维果茨基则把镜头拉远,引入“更有经验的人”作为脚手架。
个人观点:在短视频时代,ZPD被算法无限压缩,孩子跳过“脚手架”直接获得答案,这会不会让“最近发展区”变成“零发展区”?
皮亚杰只到青春期,埃里克森则把发展延长到临终一刻。他的八阶段理论把“危机”翻译成“转机”:
自问:为什么埃里克森能用同一框架解释青少年叛逆与老人怀旧?
自答:因为每一阶段的核心都是“身份”的再平衡,只是场景换了。
进入80年代,罗伯特·西格勒等人用“规则评估模型”拆解儿童加法策略:从数手指到直接提取,背后是可观测的“策略竞争”。
亮点:眼动追踪显示,5岁儿童在“6+3”上平均注视点比7岁多,说明注意力分配本身在发展。
fMRI研究发现,前额叶突触修剪持续到25岁,这比皮亚杰的“形式运算”截止点更晚。换句话说,“青春期结束”不等于“认知成年”。
个人观点:法律上18岁即成年,但神经科学暗示,“理性峰值”可能出现在28岁左右,这对刑事责任年龄的设定提出了新挑战。
剑桥大学2024年预印本指出,数字原住民的前额叶-顶叶连接密度比90年代同龄高7%,这是否意味着下一代的“形式运算”会提前?抑或只是对碎片化 *** 的过度适应?答案尚未揭晓,但可以肯定的是,发展心理学的创始人如果穿越到今天,一定会把智能手机也放进实验设计。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