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产生嫉妒心理_如何缓解嫉妒情绪
12
2025-08-31
官方大纲把312拆成七大学科:普通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与测量、社会心理学、变态与咨询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看似庞杂,其实权重并不平均——普心+实验+统计测量占了约60%的分数,剩下40%由其他四门瓜分。换句话说,先把“三巨头”吃透,再补边缘学科,性价比更高。
自测:拿到一套真题,先按题型限时做,你会发现综合题耗时是选择题的4倍,却只占30%题量——这就是后期要猛练的部分。
目标不是背,而是画地图。用XMind把每章拆成“概念-实验-理论-应用”四栏,遇到生词立刻标红。每天2章,两周就能过完一遍。此时正确率不重要,重要的是建立索引,后期检索才不会迷路。
把三巨头单独拎出来做“专题周”。例如实验心理学,用7天完成:
1. 经典实验复现(Stroop、IAT、双任务范式)
2. 变量控制模板(如何消除期望效应)
3. 统计检验配对(t检验对应哪种设计)
每天睡前用Anki抽20张卡片,间隔重复让记忆曲线从30%拉到80%。
真题只做近10年,每周两套。做完立刻对答案,把错题按“知识点-错误原因-改进策略”三列记录。你会发现80%的错误集中在20%的知识点,比如方差分析的自由度计算、信效度区分。把这些高频漏洞单独拉清单,考前三天再过一遍。
Q:跨考生没有实验基础怎么办?
A:先跟B站“北大实验心理学公开课”,每天30分钟,把经典实验流程画成流程图。两周后你会对“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形成肌肉记忆。
Q:统计公式太多背不下来?
A:只背“模板句”。例如t检验结论写成“在α=0.05水平下,t(df)=X.XX,p<0.05,拒绝H0,差异显著”。考场上直接套数据,既省时间又显专业。
Q:简答题要不要写英文术语?
A:写!阅卷人看到“working memory”比“工作记忆”更容易给满分,但别拼错,写错倒扣分。
我把统计拆成“描述-推断-非参-多元”四块,每块做一张作弊纸:正面写公式,背面写一句话应用场景。每天通勤地铁上默背,两周后看到题目就能秒定位公式。考前一周,我把10年真题里所有计算题按步骤抄在A4纸上,红笔标易错点,进考场前最后翻一遍,结果综合题统计部分拿了满分。
爬取考研论坛帖子和真题解析,用TF-IDF提取高频词,发现“调节效应”“中介效应”“多层线性模型”出现次数逐年上升,但教材没展开讲。建议把《心理科学》近三年论文的摘要扫一遍,遇到陌生术语就记下来,今年很可能以简答题形式出现。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