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灭绝的原因至今仍是古生物学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读完《恐龙百科》后,我更大的疑问是:恐龙到底是怎么灭绝的?主流观点指向约6600万年前的一次小行星撞击,但书中也提到了火山活动、气候变化与食物链崩溃的多重因素。答案并非单一,而是一场“组合拳”式的灾难。

《恐龙百科》用整整一章列举了撞击说的证据:
个人看来,撞击说最打动我的是“瞬时性”。书中描述撞击当日的场景:相当于100万亿吨 *** 的能量释放,全球地震达里氏11级,海啸高度超过1公里。这种级别的灾难足以在**数小时内**摧毁北美所有大型恐龙栖息地。
然而,印度德干高原的玄武岩流同样不可忽视:
我倾向于认为火山活动是“慢性毒药”。小行星撞击如同致命一击,而德干火山提前**削弱了恐龙族群的抵抗力**——就像癌症患者最终死于肺炎,但免疫系统早已被化疗摧毁。
书中一个颠覆认知的细节:并非所有恐龙都灭绝了。现代鸟类就是手盗龙类恐龙的后代。它们存活的关键在于:

这让我反思:人类对“强大”的定义是否过于狭隘?霸王龙的咬合力高达5.8吨,却在灾变中输给体重不足200克的孔子鸟。或许**适应性才是真正的进化王牌**。
奇怪的是,沧龙、蛇颈龙等海生爬行动物同样灭绝,但撞击引发的海啸理应有利于海洋顶级掠食者。书中提出两种假说:
我更支持之一种解释。2016年《自然》论文指出,KT界线后海洋钙质浮游生物化石减少90%,这与沧龙灭绝时间高度吻合。可见**陆地与海洋的灾难存在延迟传导效应**。
读完全书,我意识到恐龙灭绝不仅是远古故事。现代生物多样性丧失速度已接近白垩纪末期水平:
或许未来智慧文明研究人类化石时,会像我们今天分析恐龙牙齿釉质一样,从塑料袋地层中解读这个时代的疯狂。区别在于,恐龙无法预见灾难,而人类握着自我毁灭的遥控器。

最后,《恐龙百科》第327页的一句话令我脊背发凉:“**每一次大灭绝后,地球需要1000万年才能恢复原有的物种丰富度。**”这个时间尺度远超人类文明史。我们究竟是故事的主角,还是下一层沉积物中的注脚?答案藏在当下的选择里。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