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之一次听说爱读书的张小齐,是在短视频平台刷到他凌晨四点就着台灯读《瓦尔登湖》的片段。镜头里,他语速极快却逻辑清晰,用三分钟把梭罗隐居湖畔的动机拆解成“逃离信息过载”与“重建内心秩序”。这条视频在24小时内点赞破百万,也让“张小齐”这个名字从豆瓣小组火到微博热搜。

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如今坐拥千万粉丝的阅读博主,五年前还是郑州某国企的审计员。白天对着Excel表格核对数据,晚上在出租屋用纸箱当书桌,把《百年孤独》读了七遍——只为搞懂马尔克斯笔下“马孔多”的隐喻是否影射拉美殖民史。这种近乎偏执的精读方式,后来成为他内容创作的底层逻辑:每本书必须输出可复用的思维模型。
在张小齐的直播间,贾宝玉初试云雨情被戏称为“甲方爸爸潜规则实习生”,而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则成了“空降高管整顿烂尾项目”。这种用当代语境解构经典的手法,让Z世代观众在弹幕狂刷“原来林黛玉是INFP人格”。
他独创的“人物关系拓扑图”把托尔斯泰笔下500多个角色压缩成三层 *** :核心家族-利益集团-时代洪流。有粉丝留言:“看完这张图再读原著,终于不用翻前页查谁是谁的女儿。”
当全网都在推《活着》时,他连做三期视频解析杨本芬的《秋园》,带火这本销量不足万册的素人回忆录。数据显示,该书在张小齐推荐后一周加印五次,豆瓣评分从8.4飙升至9.0。
2023年7月,张小齐因“收费读书社群年费高达1999元”陷入舆论漩涡。批评者指责他“贩卖知识焦虑”,支持者则晒出社群内部分享的投行书单和读书笔记模板。面对质疑,他在视频中摊开账本:社群收入的60%用于采购绝版书捐赠山区小学,并晒出与贵州毕节教育局的合作协议。

更耐人寻味的是,他开始尝试“反向带货”——在直播间劝退跟风购买《尤利西斯》的观众:“读不懂就放过自己,先去读《都柏林人》。”这种反商业化的操作,反而让他的粉丝粘性提升47%(数据来源:新抖平台2023Q3报告)。
目前可查的张小齐公开出版物有三类:
在一次闭门分享会上,张小齐透露正在测试AI工具“小齐GPT”,输入《卡拉马佐夫兄弟》即可生成三种难度的解读文本。但他坚持保留人工审核环节:“算法能分析文本,但捕捉不到陀思妥耶夫斯基写癫痫发作时的手抖。”
或许正如他书房墙上那行手写标语:“我们读书,最终是为了抵抗算法对灵魂的扁平化。”在短视频平均观看时长跌破8秒的当下,这个偏执的读书人反而成了最锋利的逆行者。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