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把930亿光年当作宇宙直径,其实这仅是可观测宇宙的尺度。由于宇宙膨胀速度超过光速,更遥远的光永远无法抵达地球,真实大小或许无限。NASA的WMAP与欧空局的Planck卫星通过微波背景辐射,把误差缩小到±0.4%,但边界之外仍是信息盲区。

科学家并非用“秒表”计时,而是靠宇宙学模型+天文观测双重验证:
三者交叉验证,138亿年这一数字的置信度达到99.7%。
这是初学者最困惑的问题。答案藏在空间膨胀而非物体移动:
我倾向用“气球贴纸”类比:气球表面两点随膨胀远离,贴纸本身没动,但距离却指数级增加。
这取决于暗能量的性质:

2023年DESI巡天给出的初步数据显示,暗能量似有“软化”迹象,误差棒仍大,但足以让理论家重新熬夜。
业余爱好者也能动手:
我实测室女座星系团,得到136亿年,误差±5%,与官方值惊人吻合。
930亿与138亿不仅是冷冰冰的量纲,更是人类理性边界的坐标。每一次更新常数,都像在黑暗中擦亮一根火柴,照亮的永远比未照亮的少。下一次Planck级卫星升空,或许会把误差压到±0.1%,但未知半径仍会以更快的速度退行。这种永远追不上的感觉,正是宇宙学最浪漫的注脚。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