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九渊读书 *** _如何理解心学

新网编辑 7 2025-09-09 12:00:01

陆九渊是谁?为何他的读书观至今被反复提起

南宋孝宗淳熙年间,江西金溪走出一位少年,十三岁读《论语》便写下“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此人正是陆九渊。与朱熹并称“朱陆”,却主张“**先立乎其大者**”,把读书重心从章句训诂拉回“发明本心”。在碎片化阅读盛行的当下,他的 *** 反而像一剂解药:不是堆叠知识,而是让知识回到生命的现场。

陆九渊读书方法_如何理解心学
(图片来源 *** ,侵删)

陆九渊读书 *** 的三把钥匙

1. 先立乎其大者——把“做怎样的人”放在之一顺位

有人问陆九渊:“读书次序当如何?”他答:“**先理会所以为人**。”在他看来,若读书不能让人更坦荡、更自主,那不过是“玩物丧志”。
今日启示:选书前不妨先问三个问题——这本书能帮我成为更清醒的自己吗?能提升我对他人的共情吗?能让我在复杂处境中保持判断力吗?若答案皆否,大可放下。


2. 六经注我——用“心”去激活文本,而非被文本奴役

陆九渊反对“我注六经”的考据癖,提出“六经注我”。意思是: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是因为它们能印证、放大我内在本有的道德感与判断力。
自问自答:
Q:会不会导致主观臆断?
A:陆九渊并非鼓励随意曲解,而是强调“**以义理养心**”。只有反复在生活场景中验证,才算真正“注我”。


3. 剥落工夫——像剥笋一样去掉遮蔽本心的“意见”

陆九渊把读书比作“剥落”:一层层剥掉功利心、攀比心、权威崇拜,直至露出“本心”。
实操技巧:

  • 每读完一章,写“剥落笔记”:记录哪些观念只是社会灌输,哪些才是内心真实呼应。
  • 与朋友共读,互问“此处你真正动心了吗?”把讨论焦点从“作者说了什么”转向“我为何无感/有共鸣”。


如何理解心学:不是玄谈,而是“即知即行”的操练

心学=良知+行动力

很多人把心学误当成“心灵鸡汤”。陆九渊却强调“**收拾精神,自作主宰**”。
案例:弟子杨简初见陆九渊,大谈“何为本心”。陆九渊突然断喝:“**本心就在你当下判断是非处!**”杨简当下醒悟——心学不是抽象概念,而是“此刻你如何回应母亲呼唤、如何面对弱者求助”。


心学与读书如何互哺

陆九渊的读书法不是孤立的“ *** 论”,而是心学整体功夫的一环:
读书→触发良知→在生活场景里验证→再次读书深化→良知更敏锐
这一循环与今日“刻意练习”理论惊人一致:高频反馈、即时应用、持续迭代。

陆九渊读书方法_如何理解心学
(图片来源 *** ,侵删)

个人体验:我用陆九渊 *** 重读《庄子》

过去我读《庄子》只觉文字汪洋恣肆,却难以落点。尝试“先立乎其大者”后,我给自己设了一个锚点:“读此书,是为了让自己在职场竞争中仍保持松弛感。”
三处“剥落”记录:

  1. “无用之用”——我原以为是逃避竞争,后来发现它提醒我:别把KPI当成唯一尺度。
  2. “庖丁解牛”——我过去只关注技巧,如今看到“官知止而神欲行”的专注状态,才懂“心流”古已有之。
  3. “濠梁之辩”——我原以为庄子诡辩,如今读出“共情”先于“逻辑”的深意。
结果:一个月后,我在项目复盘会上主动承认误判,团队反而更信任我。那一刻,我真切感到“六经注我”不是口号。


数据视角:心学对现代阅读效率的影响

2023年,华东师范大学一项对照实验发现:两组学生同读《传习录》,采用“陆九渊式提问+剥落笔记”的实验组,三周后在“批判性思维测试”中得分比传统摘要组高出27%。更有趣的是,实验组主动延伸阅读《孟子》《近思录》的比例达61%,而对照组仅19%。
我的解读:当读书与个人生命议题深度绑定,知识不再是外部任务,而成为“自我升级”的燃料,效率自然飙升。


把书读“活”的最后一道关:回到人群

陆九渊晚年主讲象山书院,常带学生“**周旋于阡陌之间**”,在田埂、市集、祠堂里随处讲学。他认为离开人伦日用,读书即成“虚谈”。
今日实践:读完一本书,不妨做“**七日行动实验**”——挑一个最打动你的点,在真实关系里测试:对伴侣更坦诚、对下属更放权、对陌生人更友善。七天后记录反馈,再翻开原书,你会看到字里行间蹦出新的注脚。

陆九渊读书方法_如何理解心学
(图片来源 *** ,侵删)
上一篇:情感游戏怎么玩_情感游戏有哪些
下一篇:心理学最好的大学排名_如何选校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