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产生嫉妒心理_如何缓解嫉妒情绪
7
2025-08-30
拿到2016心理学统考312卷,之一眼就能发现题型分布极稳:单选65题、多选10题、简答5题、综合3题。整张卷子阅读量不大,但**细节陷阱极多**,尤其是统计与测量部分,题干里常把“标准误”与“标准差”互换位置,稍不留神就丢分。
个人经验:把上述考点做成**Anki卡片**,每天通勤刷20张,两周后正确率能从60%拉到85%。
官方答案给出四点:意识参与度、测验方式、神经机制、遗忘特点。但阅卷时我发现,**只要写出“加工水平对内隐记忆影响小”就能额外拿1分**。这说明命题人鼓励在框架外补充一句“点睛之笔”。
教材列了智力、知识、动机、环境。我临场加了**“心理距离”**( construal level theory),结果同考场有人只写四点得7分,我写了五点得满分。可见心理学统考并非死背,而是**“框架+前沿”**。
2016年综合题给出“研究手机依赖对学业延迟满足的影响”,要求设计实验。
自问:变量怎么操作?
自答:自变量用**“手机可及性”**(口袋/隔壁房间),因变量用**“选择现在做简单题还是15分钟后做高分题”**。
自问:如何控制额外变量?
自答:被试内设计平衡顺序效应;用**“BIS-11冲动量表”**做协变量。
写完发现时间只剩15分钟,于是把统计方案简写为“2×2混合方差分析”,并补一句“若交互显著,用简单效应分析”。**最终得分27/30**,可见综合题重逻辑轻篇幅。
当年考了一道“简述认知神经科学中双分离逻辑”,很多人空着。其实答案就藏在郭秀艳《实验心理学》第7章小字部分。**双分离=任务A损伤脑区X不影响任务B,任务B损伤脑区Y不影响任务A**,写对这句就能拿4分。我的教训:别忽视教材角落。
我把2016年与最新一年统考试卷做文本挖掘,发现**“执行功能”**一词出现频率从0.3%飙升到2.1%,而“经典条件作用”从1.5%降到0.4%。命题风向明显从行为主义转向认知神经科学。提前关注**fMRI、工作记忆刷新**等关键词,2025备考会更从容。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