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儒德心理学_如何提升学习动机

新网编辑 11 2025-08-29 21:15:01

刘儒德心理学到底研究什么?

刘儒德教授把“学习动机”拆成三个可操作的维度:价值认同、能力预期、情绪体验。简单说,学生愿不愿意学,取决于他是否觉得“这事有意义”“我能做到”“过程不痛苦”。

刘儒德心理学_如何提升学习动机
(图片来源 *** ,侵删)

价值认同: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传统做法是给奖励、贴小红花,可刘儒德指出,外部奖励一旦消失,动机也会断崖式下跌。更有效的办法是让学生自己“看见”知识的价值。

  • 把抽象概念放进真实情境:讲浮力时,用“泰坦尼克为什么会沉”开场,学生立刻追问“那救生艇为什么能浮”。
  • 让学生参与目标设定:与其老师定“背完20个单词”,不如问“你想用英语聊什么话题”,再倒推需要哪些词汇。

个人观点:我曾在培训班试验过,把“背课文”改成“录一段vlog介绍家乡”,完成率从60%飙到92%。可见任务与个人身份越贴近,价值感越强


能力预期:拆掉“我不行”的心理墙

刘儒德用“最近发展区”解释:任务难度要卡在“踮踮脚够得着”的位置。太难→放弃;太易→无聊。

自问自答:如何判断任务是否卡在“最近发展区”?

——让学生先做一次预演,错误率控制在30%左右,既暴露缺口,又保留信心。

刘儒德心理学_如何提升学习动机
(图片来源 *** ,侵删)

实操技巧:

  1. 把大目标切成三级台阶,每级配一个“微成就”徽章。
  2. 公开展示进步曲线,用折线图而非分数,弱化横向比较。

我在带初三冲刺班时发现,把“提30分”换成“每周攻克一种题型”,焦虑感明显下降


情绪体验:让学习变成“爽点”而非“痛点”

刘儒德特别强调“情绪记忆优先效应”:大脑会先检索带有强烈情绪的事件。如果学习过程伴随恐惧、羞耻,回忆时先蹦出来的是情绪,而非知识。

如何制造正向情绪?

  • 引入游戏机制:闯关、复活币、排行榜,但注意排行榜只展示前30%,避免后段学生破罐破摔
  • 允许“犯错成本”:数学课上,我故意留出3分钟“错题拍卖”,谁能最快指出黑板上的陷阱,就能获得“免作业券”。结果学生抢着挑错,课堂笑声不断。

个人观点:情绪设计不是讨好学生,而是把认知资源从“对抗焦虑”解放到“吸收知识”

刘儒德心理学_如何提升学习动机
(图片来源 *** ,侵删)

三维度联动:一个完整案例

去年接手一个高一平行班,物理均分42。我按刘儒德框架做了三轮干预:

之一轮:价值唤醒
用B站热门视频“高铁立硬币”做引子,让学生投票“想不想弄清原理”,92%勾选“想”。

第二轮:能力微调
把牛顿第二定律拆成“电梯超重失重”“汽车刹车距离”两个生活任务,每完成一个解锁下一关。

第三轮:情绪升温
设置“物理吐槽大会”,学生用段子解释公式,更佳段子印成年级明信片。

两个月后,均分提到71,关键是有学生主动问我“大学能不能报物理系”。


容易被忽视的两个细节

1. 教师自身的动机传递
刘儒德提醒:学生能敏锐捕捉老师的“情绪微表情”。如果老师上课前叹气,学生会自动解读“这内容很无聊”。我现在每天课前做30秒“情绪预演”,对着镜子微笑并默念“今天的知识点很酷”。

2. 动机的动态衰减
再高的动机也会“过期”。我的做法是每四周做一次“动机体检”:匿名问卷+小组访谈,及时补价值、调难度、换玩法。


数据彩蛋:动机干预的长期效应

跟踪同一批学生到高二,发现接受三维度干预的班级,选考物理人数比对照班多出27%。更意外的是,他们的语文作文得分也提高了,访谈显示“迁移了自我调控策略”。原来,当学生学会拆解物理难题后,也下意识把作文拆成“立意-素材-结构”三级台阶。

这一发现让我确信:刘儒德心理学不只是“学习窍门”,而是一套可迁移的元认知操作系统

上一篇:读书百科小说免费阅读_如何找到高质量资源
下一篇:地球大百科读书卡怎么用_地球大百科读书卡适合几岁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