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考研数学到底考什么?
心理学统考312的数学部分,官方名称叫“心理统计与测量”,但考生习惯简称“数学”。它**不考高数线代**,而是聚焦描述统计、推断统计、实验设计与测量学四大板块。
**核心分值**:整张卷子300分中,统计+测量约占70—80分,选择题13道左右,综合题至少1道大题。
自问:是不是背公式就能拿分?
自答:公式只是工具,**命题人更看重“选什么统计 *** ”与“如何解释结果”**,死记硬背只能拿基础分。
---
常见题型拆解与易错点
1. 描述统计
• 集中量数:平均数、中数、众数适用场景
• 差异量数:方差、标准差、四分位距
**易错**:把“标准差”写成“方差”单位,直接扣1分。
2. 推断统计
• t检验、方差分析、χ²检验、相关与回归
• **高频陷阱**:给出F值后问“是否显著”,很多考生忘记查双侧还是单侧。
3. 实验设计
• 完全随机、重复测量、混合设计
• **得分关键**:写清“自变量几个水平”“被试如何分配”。
4. 心理测量
• 信度、效度、项目分析
• **易混**:重测信度 vs 复本信度,前者时间间隔,后者题目不同。
---
三轮复习法:从入门到80+
**之一轮:框架搭建(7—8月)**
目标:把教材读“薄”。
做法:
• 用XMind做思维导图,把每章公式、概念、例题压缩成一页A4。
• 每天抽30分钟默写“假设检验六步骤”,形成肌肉记忆。
**第二轮:真题爆破(9—10月)**
目标:让命题思路变成自己的思路。
做法:
• 近十年真题按题型分类,**用Excel记录错题关键词**,如“方差齐性”“自由度”。
• 每道综合题限时15分钟,写完立刻对照官方答案,用红笔标“得分点”。
**第三轮:模考+查漏补缺(11—12月)**
目标:把失分压到5分以内。
做法:
• 每周全真模拟一次,**严格用答题卡填涂**,训练涂卡速度。
• 把错题再做一遍,如果第二次还错,就把对应知识点写进“死亡笔记”,考前48小时只看它。
---
个人私货:如何把统计大题写出“老师想看的模样”
我连续三年带学生,发现一个规律:阅卷人看到**“步骤清晰+符号规范+结论完整”**的卷子,主观分至少上浮3分。
示范模板:
1. 研究问题:检验不同学习 *** 对记忆成绩的影响。
2. 假设:H0: μ1=μ2=μ3;H1: 至少两个总体均值不等。
3. 统计 *** :单因素方差分析。
4. 计算:列ANOVA表,写出SS、df、MS、F。
5. 决策:F(2,27)=4.56,p<.05,拒绝H0。
6. 结论:学习 *** 主效应显著,事后检验表明……
把模板背到条件反射,考场直接套,**比现场组织语言快一倍**。
---
时间不够时的“保分策略”
• **选择题**:先扫一眼选项,若出现“标准误”“置信区间”字样,优先做,这类题套路固定。
• **大题**:如果实验设计完全不会,至少写“采用2×3混合设计,A为被试间,B为被试内”,也能拿2分步骤分。
• **公式卡壳**:把公式用文字描述,例如“用组间方差除以组内方差”,有时也能得同情分。
---
独家数据:近三年考点热度榜
根据我对312统考真题的词频统计:
**方差分析**出现率100%,**t检验**83%,**信度效度**75%,**回归**67%。
冷门但拉分项:**非参数检验**(如Wilcoxon符号秩)连续三年只考1题,一旦考到,多数人空白,提前准备就能拉开5分差距。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