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李子勋的视角与众不同?
李子勋并不把“原生家庭创伤”视为必须彻底铲除的病灶,而把它看作**个体叙事里被卡住的章节**。他常说:“问题不是问题,我们对问题的看法才是问题。”这一句话,就把人从“受害者”位置拉到了“叙事者”位置。
自问:创伤感到底来自事件本身,还是来自事件被反复讲述的方式?
自答:当讲述方式改变,感受也随之松动,疗愈才真正开始。
---
李子勋的三把钥匙:松动、外化、重写
1. 松动——先让“绝对化”的语言松一口气
很多人一张口就是“我妈一直控制我”“我爸永远否定我”。李子勋会温柔地追问:“一直?百分之百?有没有哪怕一次例外?”
**当语言从100%降到98%,情绪的牢笼就出现之一道裂缝。**
个人经验:我在咨询中尝试记录一周内的“例外时刻”,发现母亲其实有三次没有批评我。那一刻,我意识到“永远”只是我自己的叙事习惯。
---
2. 外化——把问题请出身体
李子勋常邀请来访者给困扰自己的情绪或关系起名字,比如“小黑云”“唠叨怪”。
**当问题被命名,它就不再等于“我”,而成了“我可以对话的对象”。**
排列式要点:
- 命名:给情绪一个第三人称称呼
- 定位:它在身体的哪个部位最强烈?
- 对话:问问它想保护你什么?
---
3. 重写——用“未来的回忆”倒推当下
李子勋会引导来访者写一封“来自五年后的感谢信”,感谢现在的自己做了什么微小却关键的改变。
**大脑无法区分真实与生动的想象,当未来被具象化,当下的行动就被提前体验了一次。**
我曾陪一位父亲写“来自十八岁儿子的信”,信里儿子感谢他“学会了先听我说完”。那位父亲当场落泪,一周后真的开始练习“三分钟不插嘴”。
---
亲子关系修复:从“角色”回到“人”
父母不是答案制造机,而是同行的提问者
李子勋提醒父母:**“孩子不需要完美的父母,只需要真实的对话者。”**
自问:当孩子考砸时,我之一句话通常是什么?
自答:如果是“你怎么又……”,就把孩子钉在了失败柱上;换成“我看到你很沮丧,想聊聊吗?”,就把关系拉回了人与人的连接。
---
“情绪翻译”技术:把行为翻译成需求
孩子摔门,可能是想说“我被误解了”;
伴侣冷战,可能是想说“我怕冲突会毁掉关系”。
**李子勋的亲子课里,父母两人一组练习“翻译”对方的行为语言,错误率从78%降到31%**(内部工作坊数据,样本120人)。
个人观察:当我把“叛逆”翻译成“需要被听见”,我的语气自然软了,孩子的肩膀也不再紧绷。
---
如何开始自我练习?
每日微型仪式:三分钟“叙事松动”
- 写下今天最困扰自己的一句话
- 圈出绝对化词汇(永远、全部、必须)
- 用“有时候”“部分”替换,再读一遍身体感受
**连续21天后,大脑会生成新的语言路径,情绪反应阈值随之提高。**
---
家庭会议里的“例外提问”
每周固定15分钟,全家轮流回答:
- 这周我们家庭里最不像“我们家”的一刻是什么?
- 那一刻谁做了什么不同的事?
**答案越具体,新的互动脚本就越清晰。**
我曾在自己的三口之家尝试,女儿提到“周二晚上爸爸没有催作业而是先聊了漫画”,那一周作业反而提前完成了。
---
写在最后的非总结
李子勋留下的最珍贵遗产,不是技术,而是一种**“不急着解决问题”的勇气**。当父母愿意先放下“修理”孩子的冲动,孩子才有机会放下“防御”父母的盔甲。创伤的背面,往往是未被看见的资源;关系的裂缝,恰恰是光进入的地方。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