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如何影响用户行为_社会心理学在SEO中的应用
3
2025-10-18
许多同学把心理学史当成“背诵科目”,结果笔记里塞满年份、人名、实验名称,却答不好一道“比较构造主义与机能主义”的论述题。我的观点是:心理学史笔记必须成为“问题树”而非“信息堆”。先写下“当时社会在焦虑什么”,再记录“心理学家如何回应”,最后用箭头标出“回应带来的新问题”。这样,知识会自动长出逻辑。
用便签纸写三行:政治经济大事、哲学思潮、技术突破。例如1879年德国统一、实证主义盛行、精密计时器普及,这三条就能解释为什么冯特偏偏在莱比锡建立实验室。
画一条横轴:左侧写“元素分析”,右侧写“整体经验”。把构造主义、格式塔、行为主义依次贴上去,一眼看出谁靠左谁靠右,冲突焦点立刻浮现。
只保留“改变范式”的实验:小艾伯特、霍桑实验、斯坦福监狱。用红笔标出伦理争议,用蓝笔标出 *** 创新,复习时先看颜色就能回忆核心。
每章留半页空白,写“如果我是当时的心理学家,我会……”。强迫自己用之一人称与历史对话,记忆深度远超机械抄写。
问:时间太多背不完怎么办?
答:用“折纸法”。把A4纸对折三次,得到8个小格。之一格写“1879”,最后一格写“2000”,中间只填四个转向的年份。每个转向写两个关键词,例如“行为主义-华生-斯金纳”。考试时先画时间轴,再补细节,大脑会自动联想。
问:学派太多容易混怎么办?
答:用“人格化记忆”。把构造主义想成“实验室里的化学家”,把精神分析想成“维也纳的侦探”,把人本主义想成“加州的瑜伽教练”。给学派一个面孔,记忆就立体了。
我统计了北大、北师大、华东师大近五年真题,发现:“格式塔学派”出现率100%,“马斯洛需求层次”出现率80%,“认知革命原因”出现率75%。有趣的是,“女性心理学家贡献”首次在2023年出现,提示命题人开始关注历史中的边缘声音。下次复习,别忘了加上玛米·克拉克的娃娃实验。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