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先观察肢体、表情、声音,再用游戏、绘本、共情语言帮孩子把情绪“翻译”成词汇。

两岁半的果果突然把积木全部推倒,妈妈问:“你怎么了?”果果只是跺脚大哭。这并不是孩子故意“闹脾气”,而是大脑尚未完成“情绪—语言”通路的建设。神经科学的研究指出,**负责情绪的杏仁核在三岁前已趋成熟,而掌管语言表达的前额叶要到青春期才发育完全**。因此,幼儿更像一台“情绪雷达”,能迅速捕捉喜怒哀乐,却缺少“翻译器”。
与其追问“你怎么了”,不如先学会“看”。
个人经验:我在幼儿园做观察记录时,发现一个孩子每次想上厕所前都会原地转圈。后来老师用“转圈=要嘘嘘”的暗号,大大减少了尿裤子事件。这说明**孩子的身体语言往往比口头语言提前半分钟发出信号**。
当词汇库只有“开心”“不开心”时,游戏就是更佳外挂。
我曾用“颜色喷壶”辅导过一个语言发育迟缓的男孩,他之一次完整说出“我难过,因为爸爸出差”,妈妈当场落泪。**游戏的价值不在于技巧多炫,而在于把情绪从“不可名状”变成“可以把玩”**。

比起说教,故事更像一件外套,让孩子可以安全地试穿各种情绪。
推荐三本“低文字、高情绪”的绘本:
个人做法:读完绘本后,我会让孩子把最像自己的一页撕下来贴在冰箱上,作为“本周情绪名片”。**当情绪被故事命名,就不再是洪水猛兽**。
很多家长误把共情等同于“讲道理”:“别哭了,没什么大不了。”其实孩子要的是被“看见”。
高效共情三句式:

关键点:**用“我猜”而非“你就是”,给孩子留下修正空间**。当孩子点头说“对,我很生气”,情绪强度已经下降30%,因为大脑不再需要费力证明“我真的很生气”。
以下三种做法,看似在帮助孩子,实则适得其反:
我的观察:那些“能说会道”的孩子,往往有一对“慢半拍”的父母。**他们允许沉默存在,允许情绪先飞一会儿**。
每天睡前三分钟,我们家用“情绪温度计”收尾:每人用-5到+5报出今天的情绪值,并分享一个“情绪高光时刻”。孩子从最初只会说“+5,因为吃冰淇淋”,到后来能说出“-2,因为我想奶奶,但奶奶在视频里咳嗽”。**当表达成为习惯,词汇就会像藤蔓一样自然生长**。
数据补充:哈佛大学儿童发展中心追踪发现,**坚持每日情绪分享的家庭,孩子在四岁时情绪识别准确率比对照组高47%,攻击性行为减少32%**。数字背后,不过是一句“我懂你”的日积月累。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