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5心理学是什么_考研615心理学怎么复习
10
2025-09-06
在科学界流传最广的解释是“小行星撞击说”。约6600万年前,一颗直径约10公里的小行星以每秒20公里的速度撞击今天的墨西哥尤卡坦半岛,形成了直径180公里的希克苏鲁伯陨石坑。撞击瞬间释放的能量相当于数十亿颗广岛 *** ,引发全球森林大火、海啸与遮天蔽日的尘埃云。
尘埃云阻挡阳光长达数年,植物光合作用中断,食物链从底层崩溃。恐龙作为顶级掠食者,首当其冲。美国地质学家沃尔特·阿尔瓦雷斯父子在意大利古比奥地层发现的铱元素异常(地壳中稀有,陨石中丰富),成为这一理论的关键证据。
并非所有人都买账“陨石说”。印度德干高原的暗色岩洪流(Deccan Traps)在撞击前后持续喷发约100万年,释放的二氧化硫与二氧化碳导致全球酸雨与温室效应。英国古生物学家安贾利·戈斯瓦米指出,火山活动可能提前削弱了生态系统,使恐龙在小行星到来前已“病入膏肓”。
有趣的是,中国辽西热河生物群的化石显示,火山灰层中保存了大量带羽毛恐龙的完整标本,暗示某些物种或许短暂适应了酸化环境。这是否说明“渐进灭绝”比“瞬间毁灭”更复杂?
传统观点认为撞击导致“核冬天”(全球降温),但近年对海洋浮游生物化石的氧同位素分析发现,灭绝事件后曾出现短暂升温。这种矛盾如何解释?
个人认为,恐龙灭绝可能是“气候过山车”——先速冻后烧烤,双重打击下毫无喘息之机。
白垩纪晚期,开花植物(被子植物)突然繁盛,其叶片中生物碱(如 *** 、尼古丁)对植食恐龙是全新毒素。加拿大古植物学家罗伯特·斯派icer提出,**鸭嘴龙类**的牙齿磨损模式显示它们被迫改食粗糙被子植物,导致营养不良与种群衰退。
但为何同时代的三角龙却演化出更复杂的咀嚼系统?或许不同恐龙对植物革命的适应能力,早已埋下“优胜劣汰”的种子。
美国古病理学家布鲁斯·罗斯柴尔德在霸王龙骨骼中发现骨髓炎与寄生虫卵痕迹。白垩纪晚期大陆桥连接使病原体跨洲传播成为可能,类似现代禽流感。当环境压力增大时,**免疫系统薄弱的巨型恐龙**是否像美洲印第安人遭遇天花一样崩溃?
答案藏在“变小”与“变聪明”中。鸟类恐龙(今鸟亚纲)具备三大优势:
反观非鸟类恐龙,如暴龙科的幼体虽也有羽毛,但成年后失去保温结构,终成进化死胡同。
如果恐龙灭绝是多重灾难的叠加,人类正在重演哪一幕?陨石撞击对应核战争风险,火山活动类似碳排放失控,被子植物毒素则像化学污染。唯一不同的是,恐龙用了百万年走向终结,而人类可能只需几个世纪。
2023年《自然》期刊研究指出,现代鸟类正以每世纪1%的速度灭绝——它们曾是恐龙灭绝的更大赢家,如今却成为人类世生态危机的“金丝雀”。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