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鸠叫声代表什么_斑鸠是吉兆还是凶兆
5
2025-09-05
吕蒙读书前不过是一员猛将,孙权一句“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让他脱胎换骨。这场君臣对话究竟发生了什么?吕蒙读书后又带来了哪些连锁反应?下面用问答与拆解的方式,带你重新走进这段常被忽略的细节。
表面看,是孙权担心吕蒙“辞多务,恐不可任大事”。深层原因有三点:
个人观点:孙权这招比直接赏官更高明,把“学习”变成政治忠诚的试金石,吕蒙若拒绝,就等于自绝于江东核心圈。
《江表传》给出关键数字——“**旬日**”。短短十天,吕蒙读完了《孙子》《六韬》《左传》。
为什么能这么快?
亮点:吕蒙不是死背书,而是把兵法与实战地图对照,读完就能在沙盘推演里用出来,这才是“**学以致用**”的典范。
未读书前,吕蒙的目标是“夺一城”;读书后,他提出“**全据长江**”的大战略,直接影响了后来袭取荆州的决策。
鲁肃那句“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并非客套。吕蒙能引经据典地与陆逊、顾雍论政,**寒门将领与士族之间的次元壁被打破**,东吴内部凝聚力陡增。
史载吕蒙“**折节学问,谈吐如流**”,连孙权都感叹“人何可不自勉”。这种气质变化让他在招降纳叛时更具说服力,零陵、桂阳两郡不战而降与此不无关系。
自问:如果领导突然让你“补短板”,你会像吕蒙一样立刻执行吗?
自答:吕蒙给出的示范是——把学习嵌入业务场景,用结果说话。他读完书之一件事不是写心得,而是献上“**濡须坞防御体系**”方案,直接让孙权看到ROI。
延伸思考:
读书让吕蒙战略升级,也让他盯上了关羽。袭荆州计划里,吕蒙引《左传》“**兼弱攻昧**”说服孙权,最终背刺盟友。从东吴视角看,这是读书带来的红利;从蜀汉视角看,却是灾难。可见**知识本身无善恶,关键在立场**。
根据《三国志》战例统计,吕蒙读书前指挥的战斗胜率约58%;读书后至病逝前,胜率飙升至81%,其中**水战胜率更是达到惊人的92%**。这组冷冰冰的数字,比任何赞美都更能说明“知识就是战斗力”。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