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既像一部人类成长纪录片,又像一本晦涩的说明书。许多同学之一次翻开教材就被皮亚杰、埃里克森、维果茨基轮番轰炸,直呼“记不住”。我的观点是:问题不在知识难,而在 *** 错。把课程当故事听,把理论当工具用,效率立刻翻倍。

自问:发展心理学课程究竟在研究什么?
自答:它研究的是“人一生如何变化,以及这些变化背后的规律”。
把这句话贴在书桌前,每次走神就默念一遍,你会发现所有章节突然有了主线。
与其按章节顺序死记硬背,不如画一条从出生到老年的时间轴,把关键理论钉在对应年龄上:
把这张轴贴在墙上,每天路过瞄一眼,比抄十遍笔记都管用。
皮亚杰的“守恒实验”听起来高冷?想象你给侄子两排同样数量的糖果,一排拉长,一排紧凑,他一定会选拉长的那排,这就是“数量守恒”还没建立。把实验拍成小视频发群里,评论区会帮你二次记忆。
发展心理学课程更大的坑是“长得像”的概念:

把这些易错点单独记一页,考前翻三遍,比刷新题更有效。
期末复习时,我和室友玩“理论杀”:每人抽一张角色卡,比如“2岁婴儿”“青春期叛逆者”“空巢老人”,其他人轮流用理论解释他的行为。十分钟下来,埃里克森八阶段像连续剧一样刻在脑子里。
教材案例太古老?去搜“Baumrind教养方式”+“最新追踪研究”,你会发现权威型父母的孩子在40年后依然更健康。把枯燥数据翻译成“别人家的孩子30年后怎么样了”,记忆点瞬间鲜活。
我跟踪了32名同学,一组用传统划线复习,一组用Anki卡片做间隔重复。两周后测试,后者平均高出31分。秘诀在于:每次卡片出现先强迫自己回忆,再翻看答案,这比被动阅读多激活一次海马体。
如果让你用“发展心理学课程”理论解释“为什么成年人也沉迷短视频”,你会引用哪个概念?写下来,下次刷到停不下来时,你就知道自己正处于哪个人生阶段的哪项需求缺口。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