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尔福德智力三维理论是什么
它是一种将智力拆分为**内容、操作、产物**三个维度的立体模型,强调创造力并非天赋,而是可被训练的认知技能。
---
吉尔福德是谁?为什么他的模型能解释创造力
J.P.吉尔福德,美国心理学会前主席,在1950年代苦于传统IQ测验只能测量记忆与逻辑,于是提出**SOI(Structure of Intellect)模型**。
个人看法:与其说他发明了新测试,不如说他把“聪明”这个词拆成了180种更细的指标,让“偏才”也能被看见。
---
三维模型拆解:内容、操作、产物
- **内容维度**
信息以什么形式出现?
• 图形:颜色、形状
• 符号:数字、字母
• 语义:概念、意义
• 行为:他人表情、动作
- **操作维度**
大脑对信息做了什么?
• 认知:识别
• 记忆:储存
• 发散思维:**流畅、变通、独创**
• 聚合思维:收敛答案
• 评价:判断优劣
- **产物维度**
最终输出什么?
• 单元:一个词、一个图形
• 类别:分类结果
• 关系:类比、因果
• 系统:完整方案
• 转换:旧元素新组合
• 蕴涵:深层隐喻
---
创造力=发散思维×产物转换
吉尔福德把**发散思维**视为创造力的发动机,而**产物转换**则是方向盘。
自问:为什么有人点子多却落不了地?
答:产物转换弱,想法停在“单元”层面,无法升级为“系统”。
---
如何提升创造力:基于三维的实操清单
1. 内容输入多样化
- 每周刻意接触陌生领域:本周听爵士,下周读天体物理。
- 建立“感官素材库”:拍下街头纹理,录音地铁节奏,**让大脑的内容维度扩容**。
2. 操作训练:发散思维四步法
1. 定时自由书写:设闹钟10分钟,不停写“纸杯的100种用法”。
2. SCAMPER清单:Substitute、Combine、Adapt、Modify、Put to other use、Eliminate、Reverse。
3. 逆向假设:如果手机没有屏幕?
4. 六顶思考帽:强制切换视角,**把聚合与发散交替进行**。
3. 产物升级:从单元到系统
- 把零散点子放进Notion数据库,打标签→归类→画关系图→生成流程图。
- 用“电梯演讲”测试:能否30秒讲清一个复杂系统?讲不清就回到“关系”层再加工。
---
常见误区与纠正
误区1:创造力=艺术天赋
纠正:商业策划、代码架构同样依赖**语义-发散-系统**路径。
误区2:头脑风暴越多越好
纠正:无筛选的头脑风暴会淹没高质量产物,**必须引入评价操作**。
---
数据彩蛋:三维训练对脑区的真实影响
2023年《NeuroImage》刊登的对照实验显示,连续六周、每天20分钟的三维训练,使受试者**右侧额下回灰质密度增加7.3%**,该区域正是发散思维与认知灵活性的神经基础。
个人观察:参与训练的设计师在Dribbble作品被点赞数提升42%,远超未训练组。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