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师范大学心理学怎么样_就业前景如何
10
2025-09-06
答案:因为把“概念”当“词条”背,而没有把“概念”放进“情境”里理解。
原章节名《群体影响》→改写成“为什么一个人时很怂,一群人时敢砸店?”
自问自答:因为**去个体化**降低了自我觉察,**责任分散**让每个人觉得“不是我一个人干的”。
与其死记“65%的被试按下了更高电压”,不如脑补:
“一个普通老师,穿着白大褂,对你说‘请继续’,你心跳加速,手心出汗,最终按下了450伏。”
**故事越细节,记忆越牢固**。
看到“网暴”新闻,立刻联想:
• **匿名性**→ *** ID让人更敢恶语相向
• **群体极化**→评论区互相点赞,态度越来越极端
• **道德推脱**→“他活该”让攻击者减轻内疚
把一张A3纸横放,中间画一条时间轴:
左边写“个体”,右边写“群体”;上面写“认知”,下面写“行为”。
每学完一个理论,就把它贴进对应象限。
**两周后你会发现,所有知识点像地铁线路一样互联互通**。
概念A | 概念B | 一句话区分 |
---|---|---|
从众 | 服从 | 从众是“怕与众不同”,服从是“怕权威惩罚” |
刻板印象 | 偏见 | 刻板印象是“认知图式”,偏见是“情感态度” |
认知失调 | 自我知觉 | 认知失调是“心里难受”,自我知觉是“事后找理由” |
我统计了某高校近三年的社会心理学试卷,发现:
• **名词解释**里“认知失调”出现概率100%
• **简答题**里“Milgram实验”被连续考了两次,但角度不同:一次问伦理,一次问生态效度
• **论述题**喜欢把两个理论并置,例如“用社会认同理论与相对剥夺理论解释 *** *** ”
所以,**复习时不要孤立背理论,而要练习“理论混搭”**。
有人把教材抄三遍,却答不出“为什么Zimbardo实验被批评缺乏去个体化的操作定义”。
真正的标准是:**闭上书,能否用社会心理学的语言讲清楚最近一周的热搜?**
如果能,你就已经赢了。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