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照片传递情感_如何让照片更有故事感
11
2025-09-06
小宇,16岁,中考以全班第3名考入重点高中,却在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跌至年级后20%。班主任观察到他上课走神、作业拖延,自述“学不动”。这一典型“动机滑坡”现象,正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议题。
自我决定理论(SDT)指出,动机衰减往往源于三大心理需求受挫:自主感、胜任感、归属感。
我与小宇共同制定“弹性目标卡”:
两周后,小宇主动把目标卡贴在了书桌正前方,这是外部控制内化的信号。
---借鉴班杜拉自我效能理论,我设计了三步“阶梯任务”:
一个月后,小宇数学小测从42分升至68分,他在视频里笑称“原来我也能教会别人”。
利用社会互依理论,班主任将全班分为6个“异质战队”,每队包含不同层次学生,完成项目式任务——设计校园节水方案。小宇所在战队推举他为“数据组长”,负责收集用水量并做可视化。为了不给团队拖后腿,他自发熬夜学习Excel函数,最终战队方案获校级二等奖。赛后他在周记里写:“之一次觉得班级需要我。”
---干预持续12周,记录如下:
许多教师看到成绩下滑便归因于“态度不端”,却忽视动机背后的心理机制。小宇的转变让我确信:当自主、胜任、归属三盏灯同时亮起,学生自会奔跑。未来我会在班级推行“自主契约+微进步档案+战队协作”的常态化机制,把个案经验转化为系统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小宇在寒假主动报名了数学竞赛培训,理由不再是“老师要求”,而是“我想看看自己到底能走多远”。这份由内部燃起的火焰,正是教育心理学最动人的注脚。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