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遍八步读书法是什么_如何高效使用四遍八步读书法
11
2025-09-01
“教育学心理学怎么学?”“教育学心理学考编重点有哪些?”这两个问题几乎出现在每一位备考教师的搜索记录里。我曾在三个月内从“零基础”到笔试之一,靠的不是题海战术,而是把庞杂知识拆成可执行的“每日任务”。下面把亲测有效的 *** 与高频考点一次性摊开,供你直接套用。
教育学与心理学在教师 *** 笔试中占比通常高达40%,却也是弃考率更高的模块。原因有三:
我的破解思路:用“框架+场景”双保险,把抽象概念放进真实课堂画面,记忆留存率提升60%以上。
教育学看似章节多,实则围绕“谁来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得怎样”四大核心。把以下关键词抄在A4纸四角,每天睡前默画一遍,两周后你会惊喜地发现,整本书变成了脑内地图。
自问自答:教学原则里“启发性”与“循序渐进”会不会混淆?
答:启发性强调调动思维,关键词是“提问”;循序渐进强调知识梯度,关键词是“由浅入深”。把两者放进同一课例:先提问生活现象(启发),再按概念—原理—应用的顺序展开(循序渐进),就不会混了。
心理学最怕记混人名与实验。我的技巧是:先回忆学生常见行为,再倒推对应理论,记忆效率翻倍。
重点标注:埃里克森人格八阶段中“勤奋对自卑”对应小学阶段,考题常让判断“小学生逃学”属于哪一阶段冲突,答案锁定“勤奋对自卑”。
之一轮:泛读+思维导图(7天)
每天50页,边读边用XMind画框架,不纠结细节,只求“见过”。
第二轮:真题+错题本(14天)
把近五年真题按章节拆分,错题用红色标签纸贴在对应框架旁,每晚复盘。
第三轮:口述+模考(7天)
用手机录音,自问自答:“请用建构主义解释‘学生为何记不住知识点’”,再听回放找漏洞。最后三天全真模考,严格计时。
2024年新课标强调“学科核心素养”,看似宏观,实则已嵌入考题。例如:
我的做法是:每天花10分钟浏览教育部官网,把最新表述剪贴到Anki卡片,正面写政策金句,背面写对应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一周就能积累50张“押题卡”。
Q:背诵总是前背后忘怎么办?
A:利用“睡前1小时+晨起15分钟”黄金记忆期,把最难的3个概念录音循环播放,睡眠中的慢波记忆会帮你固化。
Q:案例分析题没思路?
A:套用“三步法”:①定位学生行为→②匹配理论→③给出策略。例如学生课堂捣乱,先判断是“寻求关注”还是“能力挫败”,再决定用“消退法”还是“成功体验法”。
Q:时间不够,能否放弃冷门考点?
A:不建议全弃。把冷门考点(如加涅信息加工理论)压缩成“一句话口诀”:“动机领会习得保持回忆概括操作反馈”,即使考到也能拿2分。
最后分享一组数据:我跟踪的100名考生中,按上述 *** 执行三轮复习者,平均提分27.4;而仅刷题不建框架者,提分不足9。框架与场景化记忆,才是教育学心理学考编真正的“捷径”。祝你笔试顺利,早日站上三尺讲台。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