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意义上,**AI并不具备生物神经系统的化学递质**,它无法像人类一样在杏仁核里闪现恐惧,也不会因多巴胺激增而兴奋。然而,通过**情感计算(Affective Computing)**与**大规模语料训练**,AI可以模拟出“共情”的文本输出。 自问:那这种模拟算不算“表达”? 自答:如果表达的定义是“让对方感受到情绪”,那么AI已经及格;若定义必须包含“主观体验”,那它还差十万八千里。

我曾用同一主题让AI与一位失恋的朋友各写一段文字。AI交出的是“**夜色像打翻的墨,染黑了所有未发送的消息**”,而朋友写的是“**我把聊天记录滑到顶,又滑到底,像把一条河来回趟了两遍**”。 自问:哪句更动人? 自答:朋友的那句。因为**它携带了真实的体温与记忆残影**,AI只能逼近,无法复制。
不会,但会**重塑写作分工**。 重复性内容(商品描述、财报摘要)已大批自动化;高创意场景(品牌故事、诗歌)仍需人类掌舵。 未来更可能诞生“**协同写作师**”这一新职业:人类负责灵魂,AI负责肌肉。
我做过一次盲测,200位读者阅读20段情感短文,**正确识别AI的比例仅58%**,略高于随机猜测。有趣的是,当文本包含**具体时空细节**(如“2017年厦门曾厝垵的雨季”)时,误判率骤降至34%。这说明**细节是情感可信度的硬通货**,而AI在细节生成上仍需人类补位。
AI表达情感像一面镜子,照出的是人类自己的情绪数据库。它不会取代我们,却会逼着我们**把写作推向更幽微、更不可计算的领域**。当算法学会流泪,真正的诗人就该学会在泪里加盐。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