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诗表达了什么情感_诗人为何借马抒情

新网编辑 3 2025-10-31 07:00:02

李贺的《马诗》共二十三首,几乎每一首都以“马”为切口,却刀刀落在“人”的心上。初读只觉是咏物,再读便觉是咏怀。它到底表达了什么情感?诗人又为何偏偏选中“马”来承载这些情感?自问自答之间,答案渐渐清晰:马诗写的是怀才不遇的激愤、报国无门的悲怆,以及对理想人格的执拗守望;借马抒情,则因马兼具“边塞”“战阵”“千里之志”三重文化符号,最能映射诗人自身命运。

马诗表达了什么情感_诗人为何借马抒情
(图片来源 *** ,侵删)

“大漠沙如雪”——边塞意象里的孤愤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短短二十字,画面冷峻,情绪却滚烫。诗人把边塞的肃杀与骏马的昂扬并置,形成强烈反差:沙场越冷,马血越热;天地越空,抱负越满。李贺自己体弱多病,无缘疆场,便让笔下的马替他完成“踏清秋”的壮举。这种“以马代我”的写法,是**借客体之强健,浇胸中块垒**。


“此马非凡马”——身份焦虑的镜像

“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铜声一响,便知骨骼清奇;瘦骨嶙峋,却又暗示不被重用。李贺出身宗室远支,血统高贵却家道中落,恰如这匹“房星”下凡的骏马,空有“星宿”之名,却落得“瘦骨”之实。诗人用**“铜声”与“瘦骨”的尖锐对比**,把身份焦虑写得震耳欲聋:血统的高贵并未带来命运的眷顾,反而成为日日啃噬自尊的利齿。


“厩中皆肉马”——对庸常的尖锐嘲讽

“厩中皆肉马,不解上青天。”肉马肥硕,却只能拉车负重;天马骨峻,却遭群嘲“不实用”。李贺借马之口,对当时用人制度发出冷嘲:体制需要的是温顺的“肉马”,而非志在千里的“天马”。**这种嘲讽并非简单的牢骚,而是对“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提前宣判**。千年之后,职场里的“内卷”“躺平”之争,仍可在这两句诗里找到回声。


为何非“马”不可?——三重文化符号的叠加

咏物诗众多,为何李贺独独钟情于马?

  • 边塞符号:唐人对西域的想象,常以马为媒介。马一动,便是烽火、是功名、是“黄沙百战穿金甲”。
  • 战阵符号:马是冷兵器时代的“发动机”,一匹马往往决定一场战役的胜负,天然携带“建功立业”的叙事。
  • 千里之志符号:从《周易》“乾为马”到曹操“老骥伏枥”,马早已成为“志”的化身。

三重符号叠加,使“马”成为**最经济、最锋利**的抒情载体。换作“鹰”则太孤傲,换作“剑”则太冷硬,唯有“马”兼具温度与力量,恰好对应李贺“热烈而脆弱”的灵魂。

马诗表达了什么情感_诗人为何借马抒情
(图片来源 *** ,侵删)

个人读诗体验:在“马”身上看见自己

我之一次读《马诗》是在北漂第三年,住六环外合租房,每天通勤四小时。地铁里读到“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突然眼眶发热——那匹瘦马不就是我吗?怀揣自以为的“铜声”,却挤在沙丁鱼罐头般的车厢。那一刻我明白:**李贺写的不是马,是每一个在时代夹缝里仍想“快走踏清秋”的年轻人**。后来换工作、搬家、再换城市,每当自我怀疑,就默念“何当金络脑”,仿佛给自己套上一副隐形的鞍具。


数据之外的余味:马诗为何历久弥新

据《全唐诗》检索,“马”字出现三千余次,而李贺二十三首马诗的引用率长期位居前十。原因无他——**时代在变,怀才不遇的痛感不变**。科举制变成了公务员考试,边塞烽火变成了职场KPI,但“房星”与“肉马”的对峙仍在继续。只要人类社会还存在选拔与淘汰,李贺的马就会一直嘶鸣。

写到这里,耳边仿佛又响起那匹瘦马的铁蹄声。它踏的不是清秋,是每一个不肯冷却的胸腔。

马诗表达了什么情感_诗人为何借马抒情
(图片来源 *** ,侵删)
上一篇:科学心理学创始人是谁_冯特生平与贡献
下一篇:恐龙大百科适合几岁孩子阅读_恐龙大百科读书分享小报怎么写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