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贵专是什么意思_如何做到读书贵专
5
2025-09-09
之一次看到火把,是在乡村的元宵夜。人群高举松脂火把,沿着田埂奔跑,火星像雨点一样洒落。那一刻,我分不清他们脸上是汗还是泪,只觉得那团火在胸腔里烧得发烫。后来我才明白,火把的情感从来不是单一色调,它像调色盘,把愤怒、希望、恐惧、狂欢全搅在一起。
人类之一次举起火把,大概是为了驱赶野兽。但当部族之间发生冲突,火把就成了武器。古罗马的奴隶起义、中国历代的农民暴动,火把总是冲在最前面。它把黑暗撕开一道口子,让被压抑的怒火有了形状。
有人问:火把的愤怒会不会烧掉理智?我的观察是,当火焰离眼睛太近时,人反而更清醒。2019年某地的街头 *** ,一位大学生把矿泉水浇在火把上降温,他说:“我要让火说话,而不是让它失控。”愤怒被具象化后,反而更容易被管理。
在云南楚雄,彝族老人每年都要点燃松明火把,从山顶传到山脚。孩子们用新火把引燃旧火把,像接力一样把光传下去。这里的火不烫手,反而带着松脂的清香。当火焰成为纽带,它就褪去了攻击性,只剩下“我还在,你别怕”的承诺。
我在2021年采访过一位汶川地震的幸存者,他说最难忘的是救援队的火把。“当时余震不断,火把的光像心跳一样稳定,我知道那后面是人。”希望不是喊口号,而是黑暗里有人举着火把向你走来。
西班牙法雅节的火把高达二十米,燃烧时发出爆裂的巨响。围观的人群却在欢呼,仿佛把恐惧当烟花燃放。当火焰大到足以吞噬一切时,人反而获得了安全感——原来恐惧也能被集体消化。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反向形成”,火把的狂欢正是这种机制的体现。把对黑暗、对未知的恐惧投射到可控的火焰上,再通过仪式化的燃烧完成释放。火把的灰烬里,藏着人类最古老的自我疗愈。
我曾在 *** 的无人区迷路,向导把最后半瓶汽油浇在木棍上做成火把。火焰被高原风吹得东倒西歪,却始终没灭。那一刻我突然懂了:火把对孤独者而言,是“我在这里”的声明。
后来读《瓦尔登湖》,梭罗写他冬天在湖边举火把照冰面,“不是为了看清鱼,而是为了看清自己”。当外界全部熄灭,火把就成了内心与世界的唯一接口。
今天的火把越来越少见,但它的情感被手机闪光灯、无人机编队继承。杭州亚运会的数字火炬手,用AR技术让亿万人“云传火”。火的形态变了,传递的情感没变——依然是“我与你同在”。
不过我始终怀念实体火把的温度。去年在贵州侗寨,一位阿婆递给我半截松明,说:“火要闻到烟味才真。”虚拟火把再绚烂,也烧不出松脂爆裂时的那一声“啪”。
如果给火把的情感做色谱分析,大概会是这样:
有趣的是,火把的情感强度与围观人数成反比——人越多,火焰越偏向狂欢;人越少,火焰越接近灵魂。这或许解释了为什么最动人的火把场景,往往发生在深夜的独行路上。
化学老师说,火把燃烧的是碳氢化合物;人类学家说,火把燃烧的是集体记忆;诗人说,火把燃烧的是“对永恒的短暂模仿”。
我的答案是:火把燃烧的是“此刻”。它用剧烈的氧化反应提醒我们:所有情感——愤怒也好,希望也罢——都只能在当下发生。下一阵风来,火焰就会变形;下一阵雨来,火焰就会熄灭。火把的珍贵,恰恰在于它无法被保存。
所以当你下次举起火把,不妨问问自己:我到底是想用光照亮什么?还是想用烧掉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才是火把真正要表达的情感。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