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5心理学是什么_考研615心理学怎么复习
9
2025-09-05
之一次看完李沧东的《燃烧》,我脑海里反复出现的是钟秀在暮色里奔跑的背影。那不是简单的愤怒,而是一种**被压抑到极致后的自燃**。影片用极简对白、长镜头和突然爆裂的鼓点,把“燃烧”从字面意义推向心理层面——烧掉的是阶级差距带来的羞耻,是青春被浪费的焦躁,更是“存在”本身得不到回应的绝望。
钟秀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复仇者,他的怒火没有明确对象。海美的失踪像一根火柴,点燃了他长期被忽视的自卑:父亲坐牢、母亲离家、写作梦想无人认可。导演故意让这种愤怒**以“慢火”形式蔓延**——
这种“慢”让观众体会到:**当愤怒无处安放,人会先烧毁自己。**
很多影评把Ben解读为“阶级恶魔”,但我在二刷时注意到一个细节:Ben每次提到“烧塑料棚”时,眼神里闪过一丝**近乎温柔的倦怠**。他并非单纯炫耀,更像在寻找“同类”——那些同样感到生活空虚的人。他把钟秀带到富人聚会,递上 *** ,其实是在问:“你也觉得这一切毫无意义吗?”
这种**扭曲的共情**让“燃烧”拥有了第二层情感:不是毁灭,而是邀请。邀请你一起承认世界的荒诞,然后亲手点燃它。
海美在夕阳下裸舞的那场戏,被无数观众视为“自由宣言”。可我更愿意把它看作**一种饥饿的舞蹈**。她对钟秀说:“我想像晚霞一样消失。”这不是浪漫,而是**存在主义式的饥饿**——
所以当Ben出现时,她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抓住他。可惜Ben给的只是“塑料棚”,烧完就只剩灰烬。
钟秀最终把刀捅进Ben的胸口,再把汽车点燃。火焰吞噬了尸体,也吞噬了他最后的犹豫。但镜头没有给出 *** ,只有**漫长的沉默**。我倾向于认为,这不是胜利,而是**投降**——
他投降于自己无法跨越的阶级鸿沟,投降于“写作也无法拯救现实”的无力,投降于“即使杀了Ben,海美也不会回来”的真相。
火熄灭后,镜头切回钟秀的小说。屏幕上只有一行字:“我不知道该写什么。”**这把火没有净化任何东西,只是把“无解”烧成了灰。**
看完第三遍,我突然意识到:整部电影的配乐几乎没有 *** ,鼓点像心跳一样持续低频。这种设计让我把“燃烧”与**慢性疼痛**联系起来——
钟秀、海美、Ben,其实都是带着这种疼痛生活的人。他们选择的方式不同:钟秀写小说,海美跳舞,Ben烧塑料棚。但终点都一样:**疼痛不会因为表达而消失,只会换一种方式继续燃烧。**
数据来自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上映首周,25-35岁观众占比高达62%,其中73%的人给出“看完后需要独处”的反馈。这或许证明,《燃烧》真正点燃的不是银幕,而是**每个人心里那口看不见的井**。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