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去,只要提前规划路线、锁定目标出版社、利用官方小程序预约活动,就能把三天行程的价值放大五倍。
---
为什么出版圈把北京图书订货会称为“开年风向标”
**它不是展销会,而是行业订货会**,出版社带着尚未上市的新书、尚未敲定的封面、尚未公开的营销方案来“试水”。
- 编辑会现场观察渠道商对新书首印量的反应,从而决定印数。
- 民营书商则把这里当成“比价场”,谁家折扣低、谁家账期长,一目了然。
- 媒体编辑穿梭其间,为接下来一年的选题找“由头”。
因此,**普通读者如果只想买特价书,反而容易失望**;但想提前半年窥见阅读趋势,这里是不二之选。
---
普通读者如何拿到入场资格
官方口径是“仅对业内人士开放”,但实际操作中留了三个窗口:
1. **出版社赠票**:提前两周给目标出版社公众号留言“申请订货会门票”,附身份证号和单位(可填自由撰稿人/阅读推广人),通过率约六成。
2. **图书馆组团**:各区图书馆常以“业务学习”名义组织观展,名额有限,需早报名。
3. **媒体通道**:在豆瓣阅读、简书等平台发布过往书评链接,向会务组申请“自媒体采访证”,审核周期三天。
**注意**:现场必须刷身份证,电子票截屏无效。
---
三天行程怎么分配最划算
**首日盯新书**:上午直奔中国出版集团展位,下午蹲中信、磨铁;**重点拿样书**,很多书展会后才上架。
**次日追作家**:作家签售集中在10:00-11:30、14:00-15:30两个时段,提前在“北京图书订货会”小程序预约,可节省排队时间。
**末日捡漏**:最后一天15:00后,部分展位为减轻物流成本,会**五折抛售样书**,但热门书早已被渠道商订走,冷门学术书反而能淘到宝。
---
容易被忽视的三类隐藏资源
- **未公开的营销方案**:展位洽谈区常有翻开的PPT,记录抖音/小红书投放预算,拍一页就能预判哪些书会被“炒红”。
- **版权洽谈桌**:外版书编辑在此约见外方 *** ,蹲半小时能听到某本诺奖作品的中文版花落谁家。
- **印刷厂业务员**:他们手里有出版社弃用的封面打样,**要一张就能做独家选题素材**。
---
个人踩坑经验:带什么不带什么
**必带**:
- 空行李箱(书重到怀疑人生)
- 充电宝(展位大多没插座)
- 名片(哪怕印着“独立书评人”,编辑也会高看你一眼)
**别带**:
- 折叠小板凳(保安会收)
- 咖啡杯(进场安检液体超100ml就扣)
- 过高的期待(很多书只是换了封面的再版)
---
订货会之后如何持续跟进
把拿到的样书拍照发豆瓣标记“想读”,三天内会有出版社营销私信你求书评;**此时可顺势提出“新书首发活动合作”**,成功率比平时高十倍。
另外,**关注“开卷数据”公众号**,它会在订货会结束一周发布“最受渠道关注新书榜”,对照自己拿到的样书,就能判断哪些书值得提前写深度稿。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