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设计师需要一份专属书单?
在信息过载的时代,“读什么”比“读多少”更重要。我常被新人追问:到底哪些书值得反复啃?我的答案是——先厘清自己的短板,再让书单成为“定向补给站”。例如,做UI却不懂人因工程,就把《设计心理学》放在床头;做品牌却写不出打动人的故事,就把《Storytelling for Design》塞进通勤包。书单不是炫耀的勋章,而是私人诊疗单。
构建设计书单的三大维度
1. 思维奠基:从“看得美”到“想得深”
- 《设计中的设计》:原研哉用“空”与“白”教会我,少不是目的,而是让受众自行补完意义。
- 《About Face 4》:交互领域的“新华字典”,我每接手新项目都会翻一遍目标导向部分,防止陷入像素狂欢。
2. *** 升级:把灵感变成可复用的流程
- 《Universal Methods of Design》:100种研究工具像乐高,我常用“卡片分类”+“认知走查”组合拳,三天就能跑出可用性报告。
- 《Designing Brand Identity》:做VI不再拍脑袋,书里第5版的“品牌审计表”让我之一次把感性判断量化成28项指标。
3. 视野拓展:跨界偷师,反哺设计
- 《The Architecture of Happiness》:建筑哲思告诉我,好的界面同样能让人“情绪定居”。
- 《Don't Make Me Think》:别看是Web老书,其“广告牌测试法”被我改良后用在车载HMI,把驾驶员视线转移时间缩短了40%。
如何给书单排优先级?
自问:当前项目最痛的卡点是什么?
答:如果是“用户总说找不到按钮”,立刻读《简约至上》;如果是“客户嫌方案没故事”,马上啃《Building a StoryBrand》。书单排序=项目痛点×职业阶段,而非豆瓣平均分。
我的私藏阅读法:三遍过滤,一本顶十本
- 速读:用荧光笔标出所有黑体字,30分钟抓住骨架。
- 精读:把案例抄进Figma,亲手复现一遍,肌肉记忆远胜过眼云烟。
- 反刍:三个月后写微博长文,用项目复盘检验哪些理论已内化成直觉。
警惕三大书单陷阱
- 追新癖:2023年某大厂出的“AI设计白皮书”未必比1995年的《The Humane Interface》更深刻。
- 囤积症:Kindle里躺着200本未开封的“设计圣经”,不如把《写给大家看的设计书》读烂。
- 偶像化:某位顶流设计师的推荐书单可能只适合他的语境,复制路径≠复制成功。
让书单随职业阶段进化
初级:啃透《点石成金》+《破茧成蝶》,建立“用户>像素”的底层逻辑。
中级:用《服务设计思维》打通线上线下,再用《Business Thinking for Designers》学会用ROI说服老板。
高级:读《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英文原版,注意诺曼在2023版新增的“AI伦理”章节,未来十年,设计师的战场在道德而非美学。
最后留一道思考题
如果明天只能带一本书去荒岛,你会选哪本?为什么?
我的选择是《设计心理学》——它教会我观察世界的方式,比任何软件技巧都活得久。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