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爱_如何维持长久的爱
11
2025-08-28
世界读书日是哪一天?4月23日。读书日为什么定在4月23日?因为这一天是西班牙文豪塞万提斯与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的逝世纪念日,也是多位世界级作家的生辰或忌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5年将这一天确立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
很多人以为读书日是出版社为了卖书而制造的营销噱头,其实它的诞生带着一点浪漫的宿命感。1616年4月23日,塞万提斯与莎士比亚在同一天离世,而这一天也是加泰罗尼亚地区的“圣乔治节”,当地传统是男士送玫瑰、女士回赠书籍。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顺水推舟,把多重文化符号叠加的4月23日定为全球读书日,让“玫瑰与书”的浪漫从巴塞罗那蔓延到全世界。
中国之一次大规模庆祝世界读书日是在1997年,北京图书馆(现国家图书馆)在广场摆出百米长卷请市民签名。二十多年过去,读书日在中国经历了三重变化:
我个人认为,仪式感的升级反而稀释了阅读本身的纯粹性——当#读书日打卡#成为朋友圈的标配,真正的沉浸反而成了稀缺品。
1. 莎士比亚其实死于儒略历5月3日,公历4月23日是换算误差,但教科文组织“将错就错”,因为“误差本身也是文化记忆的一部分”。
2. 塞万提斯的遗体至今没找到,马德里市中心他的墓穴是空的,读书日某种程度上成了“无骸之葬”的全球追思。
3. 世界读书日与版权日其实是“双黄蛋”,英文全称World Book and Copyright Day常被忽略的后半句,提醒我们在免费分享电子书时,别忘了作者也要吃饭。
与其跟风晒书,不如做点“反打卡”的小事:
去年我照做第三点,在《月亮与六便士》里夹了张纸条:“你还在为六便士低头吗?”今年翻到的时候,发现书页有泪痕——原来答案早就写在了时间里。
开卷数据显示,2023年读书日前后一周,图书电商销量同比增长47%,但同一时段的国民阅读调查却显示人均阅读时长下降12分钟。我的解读是:我们越来越擅长“买书”,却越来越不擅长“读书”。当算法把“猜你喜欢”变成“猜你想买”,书架成了社交货币,知识却停留在支付页面。
作为天天和关键词打交道的人,我把“阅读”拆解成了可执行的SEO模型:
这套 *** 让我在过去一年读完了52本书,输出笔记30万字,相当于写了半本《战争与和平》。
当AI能一分钟生成一本书的摘要,当短视频用30秒讲完《百年孤独》,读书日会不会沦为古董?我的答案是:只要人类还对未知保持好奇,阅读就不会消亡。4月23日存在的意义,不是提醒我们买书,而是提醒我们——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慢下来才是更大的叛逆。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